“福船”是福建沿海制造的木帆船船型的統(tǒng)稱,始于宋代,鄭和七下西洋、戚繼光抗倭、鄭成功收復臺灣,乘坐的都是福船。當年,福船被譽為“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船舶”、“中國古代四大船型”之一。但近年,福船的身影越來越難尋覓,造船技藝瀕臨失傳。
在福建船政交通職業(yè)學院,老師們把現(xiàn)代造船技術融入古老的造船技藝,吸引了不少大學生。最近,福建省教育廳發(fā)布公示,擬認定32個基地,作為福建省高校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基地,其中就有該校的福船非遺建造技藝及船文化。
三代同堂 打造老船模
昨日,在該校,78歲的林瑞好師傅、35歲的江金春老師與學生一起,正在埋頭制作2008年橫跨太平洋的福船——“太平公主號”的復原模型。
船模上每個木構件的固定,都要非常精準
78歲的林瑞好師傅,現(xiàn)場傳授制船工藝
“太平公主號”福船復原模型
“這是大船縮小到十分之一的樣子,看著小,卻堪比現(xiàn)代的房車,廚房、客廳、臥室、廁所一應俱全!”江金春掀開甲板,露出10個隔艙,每個都是獨立、互不透水的。他說,這是福船的“水密隔艙”建造技藝,已列入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“太平公主號”船模有10個隔艙,每個都是獨立、互不透水的
船模上的船帆,都是女生們按比例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
林瑞好說,古時的老船匠造船,都要先做一艘船模。以前條件簡陋,只能用木條壓出曲線,在木板上畫出船的形狀,再根據(jù)船模的尺寸,放大造船。因為誤差較大,得不停地返工,很浪費木材。
而江金春采用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,準確地將船模的每個零件繪制出來,并采用激光數(shù)控切割加工,然后按照傳統(tǒng)造船的方法進行組裝,省時又省事。近半年,師生們已共同制作并復原了18艘福船模型。為了讓船模保留古老的韻味,每艘船都嚴格按比例縮小,上百個零件精雕細琢,連船帆也按原始的方法,讓學生手工縫制。
成立心瀾船社 傳承福船技藝
“最好聽的聲音,莫過于童年時造船的鋸木聲!”江金春說,他是福州人,祖輩都是漁民,年僅10歲時,他就跟著造船匠林瑞洛學造船。25年來,江金春一直在為傳統(tǒng)造船技藝堅守著。
隨著鐵殼大船的興起,福船的造船技藝漸漸沒落,很難再系統(tǒng)地傳承下去。為此,半年前,福建船政交通職業(yè)學院成立了心瀾船社,招募120多個大學生,開展福船的復原、制造與研究工作。該校還聘請林瑞洛和他的弟弟林瑞好等古船工匠,讓他們將制船工藝進行“濃縮”,教學生做船模。
“保護福船技藝,傳承福船文化,呼喚創(chuàng)新的手段!”該院船舶工程技術專業(yè)教研室主任李翼說,只有把現(xiàn)代的造船技術融入古老的造船技藝,將古老的造船技藝融入專業(yè)課程教學,提升教學內(nèi)容的傳統(tǒng)文化氣息,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,這樣的傳承才更有生命力。
他告訴記者,心瀾船社目前可以同時制造5艘不同的大型福船模型。他們還在招募志愿者,計劃用3年時間,系統(tǒng)地收集福船模型資料,復原各類優(yōu)秀福船的代表船。他們還將與博物院所、科技館、中小學等合作,推廣福船文化與技藝傳承課程,讓更多人加入,留住漸行漸遠的歷史,讓福船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。